快三官网

  • 长者助手
  • 无障碍

    增城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

    2022-01-25 来源: 快三官网 统计局
    【字号: 分享

      2000年,全市人民在市委、市政府的领导下,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团结奋斗,开拓进取,稳中求进,推动我市国民经济有效增长,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,人民生活稳步提高,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“九五”计划目标,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。

      一、综合

      全市国民经济平稳增长。据初步统计,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.5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(下同),比上年增长6.11%,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0.69亿元,比上年增长3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79.97亿元,比上年增长5.07%;第三产业增加值40.84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13%。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4.85:58.35:26.80调整为14.62:56.52:28.86,经济结构调整向第三产业发展,一、二产业比重下降,第三产业比重上升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713元,比上年增长3.22%。

      全年市场价格保持平稳,并呈逐步回升态势。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0.2%,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0.2%,升幅较上年分别上升2.45和2.16个百分点。

     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部分国有企业顺利完成转制工作,全面完成政企脱钩工作,初步建立了公有资产管理体系。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,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了突破,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.6万人,新增4.36万人,养老保障金发放率达100%。

     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改善。年末城镇从业人员9.37万人,与上年基本持平。全市不在岗职工2264人,占全部职工3.42%。年末登记城镇失业人数2243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2.35%。

      二、农业

      农业生产发展平稳,农产品结构继续优化。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2.18亿元,比上年增长2.42%。因结构调整使我市粮食种植面积减少,粮食产量有所下降。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9.68万亩,比上年减少8.54万亩,粮食总产量25.04万吨,减少3.27万吨,其中稻谷23.24万吨,减少3.53万吨。受去年冬大面积霜冻影响,我市水果产量大幅下降。全年水果总产量5.7万吨,比上年减少1.76万吨,其中,荔枝产量5586吨,龙眼产量3406吨,分别减少9109吨和2469吨。蔬菜生产发展较快,全年蔬菜播种面积38.42万亩,增加6.4万亩,蔬菜总产量69.43万吨,增长20.66%;肉类总产量5.66万吨,增长11.35%;水产品总产量3.03万吨,增长8.21%。生猪出栏量39.38万头,增长13.58%。

      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,逐步形成了一批优质稻、优质水果、优质蔬菜和速生丰产林等农业基地,走出一条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农业生产化发展路子。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,农业商品化程度继续提高。

      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
     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放缓。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81.46亿元,比上年增长1.01%,增幅下降14个百分点。其中,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78.5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86%。工业产销情况衔接良好,全市工业销售产值267.67亿元,产销率95.1%。2000年,我市从可持续发展需要,根据省和广州市的部署,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整治,按照一控双达标的要求,关闭了一批小型水泥企业、未能达标排放的漂染厂、电镀厂等企业,使工业生产增速下降。去年我市工业经过改制和结构调整,工业整体经济效益有所提高。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55.74亿元,比上年增长20.18%。其中,亏损企业99家,比上年减少7家,亏损企业亏损面13.88%,亏损企业亏损金额1.79亿元,盈亏相抵实现利润额9652万元,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.31亿元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9.35%,比上年提高8.2个百分点。

      建筑业发展有所放缓。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3.79亿元,比上年下降12.67%。建筑企业施工项目276个,实行投标承包54个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0.28万平方米,房屋竣工面积46.36万平方米。工程结算收入2.61亿元,实现利税总额1443.7万元,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

      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
     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。2000年,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.49亿元,比上年增长0.68%,其中,基本建设投资4.01亿元,增长2.55%;更新改造投资9967万元,增长48.43%;房地产开发投资3.78亿元,增长19.38%。为配合广州中心城区的发展,我市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,江龙电厂、新和自来水厂等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,广惠高速公路、广园东路增城路段、初溪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,抓紧建设挂绿广场、增城广场和体育广场等市政设施,强化城市管理,做好荔城中心区的市政规划,市容镇貌有所改观。

      商品住宅建设有所放缓,商品住宅施工面积77.73万 平方米,商品住宅竣工面积19.82万平方米,与上年基本持平。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12.54万平方米,下降36.86%;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额2.81亿元,下降6.65%。

      五、交通运输、邮电业

      交通运输继续发展。全年货物运输量2234万吨,比上年增长6.58%,其中,公路运输2036万吨,水路运输198万吨,分别增长7.05%和2.06%。旅客运输量1539万人,比上年增长6.94%。港口货物吞吐量375万吨,比上年增长5.63%。

      电信业务迅速发展。全市邮电业务总量6.5亿元,比上年增长32.21%。电话用户13.85万户,新增2.68万户,增长23.97%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9.77万门,新增5.6万门,增长39.72%。移动电话用户9.49万户,新增2.53万户,增长36.38%。年末计算机互联网注册用户5239户,新增2935户,增长1.27倍。电话普及率(含移动电话)每百人29.2部。

      六、国内贸易

      市场需求畅旺,成交活跃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.98亿元,比上年增长7.28%,剔除价格因素影响,实际增长7.5%。其中,贸易业零售额28.19亿元,增长27.95%;餐饮业营业额5.72亿元,增长15.6%;其他行业零售额8.07亿元,下降25.04%。商品销售总额54.09亿元,比上年增长1.38%。

      市场交易活跃,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18.26亿元,比上年增长8.76%。

      七、外经贸和旅游

      外贸出口强劲。全年海关出口总值3.38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15.5%;其中,一般贸易出口7597万美元,增长5.88%。利用外资平稳发展,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.04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1.57%。新引进外资企业54家,增长5.88%。合同利用外资1.93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5.01%。

      旅游业快速发展。全市接待过夜旅客89.6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16.82%。其中,接待海外旅游者11.74万人次,国内旅客77.86万人次,分别比上年增长2.98%和19.23%。旅游总收入8.7亿元,增长26.63%。旅游外汇收入2223万美元,增长2.21%。节假日旅游成为热点,2000年我市各大旅行社共组织接待1.32万人次旅游。

      八、财政、金融

      2000年全市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.84亿元,比上年增收6427万元,增长20.1%。其中,工商税收收入2.48亿元,增长15.93%。一般预算支出5.51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33%。

      金融业形势稳定,金融机构服务逐步完善。200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41.01亿元,比上年末增加13.2亿元,增长10.33%。其中,企业存款36.31亿元,比上年末增长6.29%;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5.8亿元,比上年末增长10.15%。外汇存款折合人民币5.87亿元,比上年增加1.46亿元,增长33.14%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2.64亿元,比上年减少2.74亿元,下降2.88%,剔除对不良资产剥离因素影响,实际贷款额107.82亿元,同比增长13.04%。其中,短期贷款76.89亿元,比上年增长6.63%;中长期贷款9.81亿元,下降12.58%。

      九、教育、卫生和体育

      我市继续加强教育投入,巩固九年义务教育,大力普及高中阶段和职业技术教育。全市共有小学校320所,在校学生9.76万人,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.99%,小学毕业升学率98.97%;普通中学47所,在校学生5.25万人,其中,初中在校学生4.31万人,初中毕业升学率85.3%;高中在校学生9411人,高考上省线人数764人,比上年增长94.9%。

      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发展。年末止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37个,比上年减少1个,其中,医院22所,比上年增加2所。医疗病床1735个,比上年增加180个,增长11.58%。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307人,其中,医生1041人,分别比上年增加35人和2人。

     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,群众体育运动继续普及。2000年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,共获得世界冠军12项,世界青年冠军4项,亚洲冠军20项,全国冠军20项,全省冠军16项,破超世界纪录1项。成功举办增城市第八届运动会。全年共举办县以上运动会15次,参赛运动员9500人次。学校体育锻炼达标人数12.1万人,达标率95.34%。

      十、环境保护

      我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,积极实施“青山、碧水、蓝天、绿地”工程,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,进一步巩固“一控双达标”成果。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104万吨,排放达标量2708万吨,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、工业废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7.22%、100%,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。

      大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,创造中心城区的良好环境。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,城区绿化覆盖面积609公顷,园林绿地面积535公顷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4.94%,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.73平方米。通过市区实行上门收集居民生活垃圾制度,开展大规模的整治“脏、乱、差”的行动,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管理,美化市容镇貌。

      十一、人口与人民生活

      2000年末,全市总人口81.07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2.54万人。全市人口出生率10.81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7.05‰,分别比上年下降1.95和2.17个千分点。

      全市劳动人员42.21万人,比上年增加1.31万人。其中,年末职工人数6.61万人,比上年减少1885人,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2.99万人,比上年增加3200人。职工工资稳步增长,全市职工工资总额7.27亿元,比上年增长5.38%,职工年平均工资11039元,比上年增加823元,增长8.06%。农民收入略有上升,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7元,比上年增长3.12%。

     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上年的16.5平方米提高到18平方米;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21平方米。

      注:1、本公报所列数据,有一部分是初步统计数。

             2、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、各产业产值、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
    相关附件
    相关新闻